时间:2022-11-30 01:40:37 | 浏览:324
自俄乌冲突以来,瑞士跟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冻结俄罗斯人在瑞士银行1500亿至2000亿瑞郎资产,禁止向俄罗斯出口奢侈品。然而这才过了一个月,瑞士外长卡西斯突然表示:“不支持将俄罗斯排除在多边机构之外,不参与制裁俄罗斯,将继续坚持中立国地位。”瑞士变脸如此之快,自然与自身利益受损有关。
瑞士自1815年被维也纳会议确认为永久中立国,在过去的200多年间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严守中立立场。即使在二战时期,瑞士因保持中立而未遭到德国的入侵,这也使瑞士成为全球的避风港,当时很多欧洲富豪就将自己的钱存在瑞士的银行。
正是因为瑞士是永久中立国,并严守中立的立场,为瑞士赢得了国际声誉,瑞士的金融业也获得巨大的发展,瑞士银行吸纳了全球各国富豪前来存钱。据悉,当前瑞士银行业管理着全球3.3万亿的瑞士法郎资产,其中有一半来自国外。瑞士超过伦敦、纽约和法兰克福,是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占有35%的市场份额,被公认为国际资产业务管理的全球领导者。然而,瑞士两百年来建立起的国际信誉却因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而毁于一旦。
在瑞士宣布跟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引发全球哗然,很多在瑞士银行有存款的富豪们纷纷将自己的资产从瑞士转移到其他国家,这导致瑞士银行管理的全球财富大幅外流,瑞士终于自己的鲁莽行为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而自3月份以来,俄罗斯当局扣押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瑞士名表,这被外界认为是俄罗斯对瑞士当局冻结俄罗斯人资产的报复行动。
眼看着大量资金流出瑞士,瑞士当局坐不住了,这才有卡西斯“不参与制裁俄罗斯,将继续坚持中立国地位”的表态。一个国家信誉的建立需要漫长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十上百年,然而毁掉一个国家的信誉却是顷刻之间的事。瑞士这次先是跟随欧盟制裁俄罗斯,导致世界各国富豪对瑞士用脚投票,现在幡然醒悟后重申中立国地位,那么世界各国富豪会不会买账呢?
俗话说,无信不立,一个已经失信于世界的国家,要想重新取得世界各国的信赖和认可,我想没有那么容易。瑞士这次为了所谓的共同价值观,跟随欧盟制裁俄罗斯,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现在感觉到疼了才悔改,已经晚了。
并援引瑞士联邦海关总署的话称:中国在七月再度减持美债的同时,从瑞士运回的黄金是6月运回量的两倍,是5月运回量的8倍。8月18日,据彭博社报道,2022年7月份,中国从瑞士运回了80吨黄金,创2016年以来单月最高黄金运回量。
综合彭博社和财经信息服务机构“金十数据”的报道,根据瑞士海关部门消息,作为全球最大的黄金买家之一,中国7月份。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8月19日报道,中国从瑞士主要炼厂进口的黄金数量跃升至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表明中国市场对黄金的需求有所改善。
这一次,有人拍摄到了天空中的神秘物体,试图用正常现象来解释,反而被专家质疑,这是怎么回事呢。通常来说,UFO事件都是由业余观测者发现,并说得十分离奇,然后由专家来辟谣。(图片说明:瑞士摄影师拍摄到的UFO)当地时间11月8日(星期一)晚上,。
看,我知道我不擅长预测手表公司会发布什么,但这只是小菜一碟。昨天,当手表爱好者焦急地盯着帝舵网站上的动画倒计时计时器时,我试图弄清楚“碧湾专业版”可能是什么。就在几个小时前,我听说过这个名字,它诞生于在日内瓦回荡的小巷中翩翩起舞的威士忌浸透
而作为全球主要的炼制中心之一,瑞士当下黄金出口市场可谓火爆。据瑞士联邦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7月份瑞士黄金出口量环比上升122%,总量突破186吨。目前,全球通胀之火高燃不退,黄金资产保值功能凸显。
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菜菜,咱们继续聊旅游吧。成都已经快变成“卷都”了,要想找个双休,购买五险,收入在5千,不带销售的工作真的很难。内卷的职场,穿梭的地铁会让人迷茫、焦虑、不知所措,如果你正处于这样的状态,不妨放空自己来一场户外之旅,或许会。
[腕表之家钟表技术]以往说到冠蓝狮(GrandSeiko),咱们都是说机芯、说技术。针面、时标,是冠蓝狮的一大亮点,图为冠蓝狮春分。冠蓝狮的“颜值”路线,很惊艳。实际上,冠蓝狮和劳力士、欧米茄定位类似,都
[腕表之家行业动态]近日,美国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与瑞士咨询公司LuxeConsult联合发布了备受推崇的瑞士制表行业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劳力士销售额达到805亿瑞郎,占总体市场份额的29%,继续高居榜首。
一路走过来,青岛是我们这次山东之行的重点和最后一站。为了让我们在青岛这最后一站玩得开心自由,虽然也有想见的战友,但并没有再联系。18日,我们游完刘公岛之后已接近上午11点,因此,我们决定离开威海,尽早赶到青岛。到达青岛已是下午3、4点了,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供稿:合享智泉原标题:瑞士专利法律状态和年费查询步骤伴随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业务拓展